第168章 抵达钓点
陈慧英知道他们要去外海钓鱼后,唠叨了一个晚上,还说了很多要注意的事情。
比如到了外海,不能乱说话。
不要在船头小便等。
可唠叨归唠叨,手里的活却不少,当晚就帮忙烙了不少光饼,顺手搞了些糟肉。
在他们这里,光饼除了光吃饼外,还有一种相当奢侈的吃法。
那就是用刀将光饼切开,然后放一块糟肉进去,再弄一些腌制好的雪里蕻铺在上面。
本地把这个叫做雪菜光饼。
北方地区,到了秋冬季节其叶片部分变红,故因此得名“雪里红”,在中国南方,因为很少见到变红的“雪里红”,所以也被误传为“雪里蕻”。
看到这个光饼,李多鱼不禁咽了咽喉咙,忍不住先吃了块,有些东西不一定谈得上好吃,但就是有种过去的味道。
小胖墩闻香赶了过来,见到小叔在吃光饼后,咧嘴笑道:“叔,你在吃什么东西。”
李多鱼瞥了眼李浩然:“要不要也来一块。”
小胖墩飞速点了点头。
可就在此时,厨房外传来了二嫂的声音。
“整天就知道吃吃吃。”
“你把吃东西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哪里还会不及格。”
看婆婆正在给小叔子做光饼,朱秀华忍不住抱怨拿起来:“阿娘,你以后不要再让浩然偷吃了,现在已经是全校最胖的,在这样下去,说不定就变成整个担担岛最胖的。”
陈慧英在其它细节上,会让朱秀华,唯独孙子这块。
“能吃是福,再说浩然哪里胖了,这是福气相。”
“别人家想吃都没得吃,伱看看老曾家那几个孩子,一个个瘦的跟猴一样,感觉一阵风都能把他们给吹倒。”
朱秀华回道:“可我听人家说,太胖了,长不高的。”
“没营养才长不高。”
阿娘这么一说,李多鱼打量了眼小胖墩,突然感觉李浩然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胖,最多就是脸上和四肢的肉多了点,肚子圆一点。
跟前世,那些喜欢吃炸鸡,坐下来都有好几圈轮胎的小胖墩比起来,李浩然这“吨位”是完全不够的。
可能是油水不够的缘故,整个担担岛的人,看来大多都是精瘦型的,所以只要稍微胖一点,在这个年头,很容易被人叫成胖子。
朱秀华感觉这一年,她这个婆婆变了非常多,以前看到她,都不想跟她说话。
现在不单话多了,只要她说错话,不单会瞪她,且还会回怼她。
朱秀华算了下,现在她在这个院子里的地位,已经跌到第五了,几乎没啥说话的份量。
朱秀华也很明白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穷。
现在大家全都向钱看齐。
谁比较有钱,地位就高一点。
就好像现在的小叔子李多鱼,虽然整天在外面喊穷,可谁不知道,他现在是全岛最有钱的。
那些跟她一起织渔网的大娘们,隔三差五就要夸他一遍,恨不得是他们家的女婿。
朱秀华又看了眼自家老公,自打李多鱼当上村主任后,他就又回去当村会计了。
继续领每个月三十块钱的工资,过起了安逸的生活,每天下班后,不是散步,就是在那听收音机。
看到这里,朱秀华气不打一处来。
“李耀国,你给我去管管你儿子,都胖成什么样了。”
“别整天跟一滩烂泥一样。”
第二天,差不多凌晨六点左右,东方有颗蛋黄正从海面缓缓升起。
担担岛的码头也跟着热闹了起来,大多都是等涨潮出海的渔民。
毕竟担担岛的渔港是建国初那会建造的,并不是什么深水港,出海是要看时间的。
而今天恰巧碰到大潮。
大多数渔船都是趴窝了。
所以来早了也没用。
当李多鱼来到码头时,发现三叔他们正在往拖船上搬运水和吃的。
在这个时令出海捕鱼的话,应该是要去捕带鱼。
船上抽着旱烟的二叔公,看了眼李多鱼背着那么多根鱼竿,问道:“多鱼,这就是小鬼子送你的鱼竿吗,给我看两下。”
李多鱼递了根鱼竿过去,其实他有点担心的,怕二叔公突然把他的鱼竿给砸了。
毕竟二叔公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且还是受害者,无论现在双方关系如何。
但那种沁入骨髓的痛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二叔公本能讨厌小鬼子的一切东西。
二叔公接过鱼竿后,端详了会,随后眉头拧了起来。
“这小鬼子确实厉害,连根鱼竿都搞得这么好,那他们的渔船是不是也更厉害。”
李多鱼点点头。
并没有跟二叔公透露太过有关岛国的信息,不然怕他心里一下不平衡,把他的鱼竿给折了。
二叔公将鱼竿还给李多鱼。
“外海浪大,你们那渔船不是很大,出海钓鱼一定要小心,看到白头浪就要跑知道没有。”
“知道了。”
一大早就起来收鱼的老庄,见李多鱼要出海钓鱼,赶紧说道:
“多鱼,你今天要是钓到大鱼的话,记得卖我点,最近良玉的海鲜店生意不错,想要一点大货。”
李多鱼看了眼庄叔,自打他儿子的海鲜店生意变好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好了很多。
此时,一旁姗姗来迟的鱼贩子米老头,看到老庄后,忍不住骂道:
“他娘的,老庄,你不能仗着跟咱们村主任熟,就一直抢货啊。”
老庄嫌弃看了他一眼:“我跟他爹是兄弟,他鱼不卖给我,难道卖给你啊。”
“再说你们以前生意做大时,有想过分一杯羹给我吗。”
米老头自知理亏,赶紧跟李多鱼说道:“多鱼,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有钓到大鱼的话,价格好商量。”
李多鱼笑了笑。
“我这是第一次海钓,你们就不怕我打龟啊。”
一旁的渔民笑道:“打龟是不可能打龟的,最差也能搞些黑鲷回来。”
米老头赶紧说道:“哪怕是黑鲷,我也收。”
一位正在抽烟的老渔民感慨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鱼好像越来越少了。”
“尤其是大黄鱼,感觉就跟消失了一样,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没渔汛了。”
“不单大黄鱼,我觉得剥皮鱼也少了很多,以前一网都是一大船的。”
李多鱼想起来前世,别人告诉他的话,好像80年代这会近海鱼类还挺多的,就是有些特定的鱼种,因为长期被捕捞从而减少了。
而真正的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应该从90年代开始,那时候近海就能难网到成群的大鱼了,都是些小杂鱼,大家都开始转战外海和远洋了。
而到了95年,国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式施行了“禁渔期”。
而在出发前,李多鱼突然想起什么,到德发卫生站那里,买了两根用来打猪的针管。
随着渔船发出隆隆隆的声音后,渔船慢慢离开了渔港。
差不多两个半小时。
渔船已经离岛非常远了。
船老大李曙光看着眼前的茫茫大海,四周已经看不到海岛和山了,且附近连一条渔船也没有。
第一次把船开到这么远的他,有点担忧地说道:“多鱼,这一带你熟吗?”
陈文超和李清光也有些担心,他们发现自己身为海边人,看到这茫茫大海后,居然也会怕。
李多鱼随口说道:“熟,以前走货的时候,经常看到有湾湾那边的渔船在这里钓鱼。”
其实这个钓点是前世那个叫老唐的渔民告诉他的,也就是告诉他入海口有三刀鱼和大鳘鱼的那位。
前世,他就很喜欢在这里船钓,说在这一块海域,下面全是石斑窝,90年代那会,他在这边钓石斑赚了不少钱。
不过在这个地方钓鱼。
除了要担心海上多变的天气外,还特别需要注意一点。
就是这里离海外省很近,海上的界限很是模糊,最怕碰到的就是执法的铁皮船。
(本章完)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