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323章 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第323章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

十月的第三周,《当代》编辑部被招到了前楼会议室开会。

今天社里各编辑室的骨干力量都被叫来了,会议由总编卫君怡主持。

覃朝阳问林为民:“这不年不节的,开哪门子会?”

开会是总编室通知到林为民,林为民再通知编辑部的同事们,故此覃朝阳才问他。

林为民说道:“说是要讨论一下明年的发稿路线。”

今天的会老蒙不在,不用参加,覃朝阳和林为民是编辑部的主力,两人聊了几句,摸不清具体情况。

等到会议开始,卫君怡发言。

大意是近一年时间文坛的关注方向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现象是发表的长篇小说当中,写改革的越来越多,不仅是出书种数增多,题材面也较之两三年前更广。

这其中还有个现象就是改革文学的“长篇小说化”。

前几年改革文学发轫之时,基本以短篇、中篇小说。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改革文学作品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变化所反映的更加深入的问题是,改革文学正开始慢慢的将改革的精神保留到文本的叙述当中,作为一种基本的理想继续作用于文学。

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改革文学越来越像个壳子了,什么东西都开始往里装。

所以,改革文学变得越来越杂糅、综合,故事线索、人物关系、时间交叉等方面都变得更为复杂。

卫君怡又拿今年社里再版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来举例。

《沉重的翅膀》是作家张婕创作的长篇小说,国文社首次出版于1981年。今年再版,相比于81年那一版有了重大的调整,只在第一章内容里就加入了一千多字关于生计的描写。

“这充分说明了改革文学的题材领域正在逐步扩大,对人的关怀也更加细微……”

“改革英雄乔厂长‘上任’已有五年之久,模式单一,再加上时间的洗涤,客观上已经产生了让读者们审美疲劳的弊端。

纯文学也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写作方式,束缚于政策图解之中。因此,即使是改革文学,也必须要更具可读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众多同事在听到卫君怡说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朝林为民望了过来,眼神怪异。

前不久林为民刚要搞丛书,说是要强调通俗性,今天总编开会说小说要有可读性?

凑巧也没有这么凑巧的吧?

大家合理怀疑林为民一定是得着卫老太太提前面授机宜,才搞了这么一出。

为民同志可以啊,现在跟领导的关系都混到这种程度了吗?

大家不禁开始回想起林为民往日里跟卫老太太的接触,别看每次这小子总是挨骂,可实际上吃亏的事从来没沾到过,全是占便宜的事。

几个来参会的编辑部同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再次看向林为民,眼神都不一样了。

“在这一年时间里,通俗文学已经悄然兴起,对于纯文学构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故事会》杂志发行量高达三百多万册,《山海经》更夸张,已经突破了四百万这个关口。

我们社里卖的最好的杂志是《当代》了吧?最多的一期也不到二百万册,以后这个差距恐怕会越拉越大。

同志们,我在这里给大家透个气。十二月份,上面会颁布一份文件……”

卫君怡说到这里,所有同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知道,能让她如此严肃对待的文件,绝对非同小可。

“这份文件讨论的是关于期刊出版发行实行自负盈亏的问题。”

“轰”的一声,会议室内在卫君怡说完这句话之后如同一锅热油内被倒进了凉水,炸开了锅。

建国以来,国内的所有报刊杂志背后都是各个级别的政府机构、国营单位,吃的都是财政饭,盈亏从来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内。

现在,国家竟然要实行期刊自负盈亏,这得有多少家刊物要倒掉啊!

不是大家悲观,而是大家太了解如今国内的期刊情况了。

这几年时间,全国各个地方的刊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绝大部分都是各地自己搞出来的,基本都是靠背后的各级单位拨款维持,真正能够做到自负盈亏的,少之又少。

很简单的道理,一份地方刊物,通常的销量几千册到几万册不等,个别影响力较大的刊物可以达到十万册以上的销量。

以每期发稿三十万字来计算,稿费标准再低,每期的稿费支出少说也是两千块钱左右。

再加上人工、行政、发行等各项支出,不算印刷费用,卖个一两万册是根本回不了本的,至少也得是五万册以上才有可能达到收支平衡。

可问题是,别看这几年国内很多纯文学杂志动辄都是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的销量,但那很大程度上属于幸存者偏差。

《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花城》、《钟山》、《燕京文学》、《沪上文学》、《青年文学》……

刨除这些全国的一二线文学杂志,真正能够做到期期销量五万册以上的地方刊物有几家?

答案是:屈指可数。

而一旦这份文件下发,等待这些刊物的命运只有一个:停刊。

唯一可以画上问号的是停刊的时间,看看哪家刊物撑得时间相对长一些而已。

想到这里,大家不禁感叹起来。

身在国文社,背靠的是国字号的牌子,社里有《当代》、《人民文学》这种每期行销上百万册的一线杂志,哪怕是偏向纪实、史料性质的刊物《新文学史料》每期都可以卖到六位数。

所以大家震惊归震惊,但是对于即将要下发的文件是没有切肤之痛的。

心中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惋惜。

卫君怡的讲话进行到了后半段,提到了《当代》编辑部之前拿到社里编前会的那部《便衣警察》。

“现在改革文学的内容正在逐步横向发展,发展出不同的分支,《新星》的发表为改革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支,那就是官场小说。

近一年我也看到了一些涉及到反腐、刑侦内容的小说,应该说这些都是改革文学的变种,他们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支撑文学持久走下去的重要分支。

就比如《当代》之前拿出来的《便衣警察》,为民当时给出的审稿意见是:通俗性很强,但文学性不足,所以放到了长篇小说精选丛书里。

这部小说就很符合现在改革文学的发展方向……”

被领导当成三好学生表扬了一番,《当代》算是在社里的各个编辑室面前出了个风头。

开完会之后回到编辑部,大家围住了林为民。

他们最关心的当然是,林为民为什么会未卜先知,居然开会之前那么多天就开始布置丛书的事。

林为民一脸懵逼,我他么哪儿知道啊!

他是根据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而今天的会议,他只能归结为是对于文坛大势的把握。

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像卫老太太这样的才算是高瞻远瞩吧?

林为民心中不禁升出几分敬佩之情。

会后的编辑部讨论的很热烈,今天的会议主题谈到的不光是改革文学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未来发稿方向和路线的探讨。

改革文学之所以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跟大时代的背景有关。

除了改革文学之外,更值得重视的如何能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看性融合。

蒙伟宰回到编辑部后,林为民向他传达了一下今天会议的精神,他沉吟很长时间。

“改革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类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类型的不断庞杂是不争的事实,看来以后是有必要对这个方向进行重点倾斜的。”

林为民却蹙眉道:“要是作品足够优秀,谁不愿意登呢?可事实是,很多投稿的作品题材老旧、情节流于俗套、人物扁平,真的撑不起‘改革文学’这个大帽子。”

“唉,这倒是个问题。改革、改革,没想到把自己给改革了。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好像什么都可以往这里装。”蒙伟宰叹道。

林为民道:“这倒是。你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其实就是官场小说,也可以算作是改革文学的一个变种嘛!”

蒙伟宰笑道:“这么说起来的话,我们刊物也算是提前把握了时代脉搏。”

“哈哈!”

玩笑了一句,蒙伟宰道:“玩笑归玩笑,这个方向是对的。历史题材中的‘改革文学’,这个方向可以挖掘一下。不过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侧重权谋,还是差点意思。”

林为民点点头,“确实。”

说到这里,他心中灵机一动。

“要不……我写一本?”

蒙伟宰诧异的看向他,“你写一本?写历史题材的‘改革文学’?”

“对啊。这倒是个没尝试过的类型,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蒙伟宰的表情透着几分不信任,让林为民很受伤。

“领导,您这就过分了。我一心为公,你那是什么眼神?”

“我什么眼神?我的眼神很正常。伱小子看过几本史书?就敢写小说?”

林为民狡辩道:“我是写小说,又不是写《史记》,小说是主体!”

“行行行,你愿意写就写。要是真写好了,说不定也是给那帮作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林为民戏谑笑道:“那以后我这本小说就是他们的老祖宗了!”

“又开始胡说八道,你这张嘴就不能谨慎一点?”

“知道了,那没事我就先走了。”

从蒙伟宰办公室出来,林为民脑子里仍在思考刚才的话题。

他没有开玩笑,半年多时间没动笔,他确实有点技痒,恰好今天谈到了这个话题,又是自己从来没尝试过的题材,他现在想想居然有点跃跃欲试的冲动。

回想着后世看过的那部神剧,对比其他的历史题材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简直如鹤立鸡群。

林为民有信心,如果把它拿来改成小说的话,效果同样不同凡响。

想好了下一部作品的内容,林为民感到身体里积蓄了半年的力量在勃发,好长时间没有这种感觉了。

林老师的大刀已经饥渴难耐!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