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第335章 不惧死亡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立宪这件事袁世凯和那位汉臣的交锋还没结束,算起来真不是袁小四一路碾压,但架不住人家有个把不住嘴的毛病,太过得意忘形,最终缠绵了将近一年时间的丁末党争终于以袁世凯胜利结束。

袁世凯忙着跟人斗是一回事,但他也没忘记推行地方自治,派了人出去考察。

这个考察团和慈禧的可不一样,是真的要吃苦头,白天赶场子一样四处参观,晚上还得听外国人上课,但辛苦是有回报的,起码袁世凯得到了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说明啊,学习这件事还是得吃苦头的,悠悠哉哉把东西学了,不太可能,人家学霸只在你没看到的地方努力起劲。】

好嘛,这是在点谁呢?

【慈禧或许是老了,当初愿意接受西学的心气也跟着磨灭了,拖拖拉拉到1908年才正式颁布了三步走的计划,按照她那诏书,正式立宪得到九年后啦。

但可惜,时间不会给这个腐朽的朝廷再一次机会。

再就是倒霉蛋光绪死了,等到我们十几年前用技术手段检测,才得出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倒不一定是慈禧弄死的,因为慈禧也是大限将至,只能说光绪这倒霉孩子实在是太背了。】

慈禧要死了?

那倒是能理解,在光绪被软禁的那些年里,待遇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眼瞧着慈禧要撑不住,那么肯定是光绪重新出来掌权,别管有没有实权,但人家出来还是得给予表面的尊重,那么之前那些人就会遭到疯狂的报复。

直接把人毒死倒是一种一了百了的方法。

【要不说光绪实在是背时呢,死后不到24小时,压了他一辈子的慈禧跟着走了,又给大清留下一个3岁的小皇帝,那年纪是越来越小啊,我都不知道他能怎么逆风翻盘。】

说实话,他们也想不到。

算上这个,好像已经三个小皇帝了吧。

这玩意还没折腾完,不知道该感叹皇帝都命短,还是真的能折腾。

【3岁不到的溥仪登基了,但接下来不到三年时间就被废,后来的几十年里面,他经历的无非三件事:登基,做傀儡,退位。

慈禧死了最着急的是袁世凯,因为他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了啊,所以立马开始登报说要搞政治。

人家也不是没有道理,按照老太太的诏书,九年后袁小四都58了,他家里还有个活不过58的诅咒呢。

但人家满清皇室也不是吃素的,不过杀袁世凯还是没法动手,只是袁小四“被有病”然后赶出京城。

说实话,我很意外,本来袁世凯给人留下来的印象便是野心勃勃,居然这么听话的就这么走呢?

只能说,他嘴上说着立宪立宪,但思想上还是满清的大臣,站在臣子的位置。

要不然,在我的设想当中,袁世凯应该调集兵马杀个回马枪,围攻紫禁城挟天子以令天下,实行自己的君主立宪。

别管这制度行不行,但袁世凯居然连尝试都没尝试,反正我很意外。】

曹操:还是胆怯啊!

这事情他熟啊。

确实,按照枭雄的路线,在自己有兵的情况下,怎么都不可能灰溜溜的走吧。

其他人看得也是头疼,袁世凯身上没有他们以为的帝王领袖的心性和魄力,不是说一定要你造反,但这种时候错过机会,叫他们看不到希望啊。

这个人,他们基本上不看好。

【这会儿最有可能争天下的人都过得不是很好,袁世凯暂时在搞闲人那一套,孙中山没过几天好日子,同盟会也在那搞分裂。

同盟会本来就在搞内讧,这会儿梁启超倒是站出来写了句杀人诛心的话:

你们煽动其他人去送走,领袖却住着高楼豪宅,远离革命。

这话太有杀伤力了啊,然后一个年轻人站出来了啊,他说他要去北京刺杀高官,这个人就是汪精卫。

唉…人的经历实在是太奇妙了。】

林书由衷觉得这些人的经历前后对比太具有戏剧性、颠覆性。

只不过,众人并不明白她此刻的感叹。

也有人隐隐猜到,此刻这个想要杀身成仁证明理念的人,日后会面目全非,才有可能叫人如此感慨。

【汪精卫那会儿真是死心塌地跟着孙中山到处流亡啊,所以孙中山不同意,但他实在是太坚决了。

其实那会儿就是一个敢于牺牲的年代,暗杀横行,就连蔡元培这个校长都有这个意识,可见一斑。

汪精卫找了几个同盟,然后一群人到了北京决定要搞就搞个大的,直接剑职当时的摄政王,决定炸死他。

当时炸药还是无引线的,也就是说点炸弹这件事,注定要牺牲一个人,汪精卫又挺身而出。】

林书都有些唏嘘,早期的汪同志是真的一身正气啊。

【但很可惜,这会儿还是太稚嫩了,汪精卫直接被抓了,和好兄弟那是争抢着往身上揽责任啊。

两个人现在其实还是愣头青,一心求死来激励革命党的士气。

清政府不想如他的愿,也为了彰显己方仁义,没有将人处死。

别的不说,虽然咱们汪·愣头青·一心求死·精卫刺杀失败了,但人家的目的达到了啊。

这么英勇的同志,那肯定得就出来啊。

咱们汪同志也是给自己拉下来一生的政治资本。】

说实话,许多人听得脑袋疼,因为这实在是给他们治下有异心之人提供了太多方法。

【接下来,同盟会组织了一场意义远大的黄花岗起义,这已经是第十次起义了,地点还是广州。

天高皇帝远,真是亘古的基础。

这次起义大家都很给面子,反正都不怕死,热血上头,但上完头还是得考虑个现实的问题——经费到哪去搞啊?

枪支弹药不得要钱啊。

这次起义的敢死队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的青年,他们来字各行各业,学子、农民、军人……他们是英雄,他们勇敢,但并不代表不害怕。

临走前,一个个都写好了遗书,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

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写下了一篇感天动地的《与妻书》: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他们能一直坚持保持微弱的希望,便是因为这一个个冒出来不惧死亡的人。

他们或许渺小微弱,可给予的震撼动人心。

【这一场起义,就是一场求死。

一百多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大楼,这一百人能起什么作用呢?

八十六人牺牲,黄兴断指,起义失败。

最后收殓到72名烈士的残骸,血肉之躯唤醒民众觉醒。

他们这些人是什么人啊?

是同盟会的骨干,却自主的成为冲锋小卒,集体牺牲,几乎叫同盟会的精英消失殆尽。】

他们看到了,许多人决定前沉默不语,和家人写信时满脸不舍,冲上前时坚定不动摇,最后,只剩下七零八落的残骸。

他们正当壮年,意气风发,就那么莽撞的死去。

看得所有人心有不甘。

不该是这样的结局?

他们不该就如此死去的。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