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二零五章 三个实验室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朱靖垣看完汽车,又摆弄了一会儿自己要求制作的几种新型枪械。

这时候的主流步兵枪械是大栓——栓动步枪,自行车兵和传统骑兵用马枪或者说骑枪。

骑枪也就是上辈子的卡宾枪,Kar.98k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卡宾枪。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98k这种东西竟然属于短卡宾枪……

因为它们已经从一米二以上的步枪长度,缩短到了一米一左右了,已经属于“短枪”了。

但是对骑兵而言仍然比较长,对于巷战而言会显得更长。

所以朱靖垣要求设计突击步枪和冲锋枪。

参考对象基本没有怎么考虑,直接选择了卡拉什尼科夫AK47/AKM,以及波波沙PPSh41/43。

当然,口径改成了大明常用的八毫米,但是相比步枪子弹减少了装药量。

只是现在做出来的成品,让朱靖垣感觉有点难用,主要是都比较沉重。

应该是当前的制作工艺水平相比二战仍有差距,没办法在近似重量下制造同档次的自动武器。

朱靖垣提着一把加重版的AK问郑复光:

“都督府的人怎么评价?”

郑复光直接照搬了对方的话:

“对于突击步枪,都督府的评价不高。

“他们认为,作为单兵主武器使用的话,突击步枪比现有栓动步枪要更加沉重。

“作为轻型机枪来使用的话,射击精度和破坏力又比较弱。

“如果给步兵大量配突击步枪,给后勤造成的压力太大,相当于轻机枪数量增加了好几倍。

“在当前的典型战术体系中,没有适合这种武器发挥的地方。

“关键是要重新设计缩减型弹药,这将改变整个弹药生产体系。

“都督府最终没有订购突击步枪,建议改成半自动模式,并使用现有的栓动步枪弹药。

“对于您设计的冲锋枪,都督府的评价还不错,但也不准备大规模使用。

“只是少量订购了一批,准备尝试和传统步枪配套使用。

“所以殿下,工部也在等您的回应,要不要设计与现有步枪共用子弹的突击步枪。”

朱靖垣听完之后毫不犹豫的摇头了:

“不要,现在用的是专门设计的,相对栓动步枪缩小了尺寸和威力的子弹,做出来的突击步枪就已经超重了。

“如果用栓动步枪的完整大子弹,肯定会让枪械变得更重,那就更加没办法普及,真的只能当作轻机枪用了。

“让工部继续优化生产工艺,想办法降低枪械的整体重量,同时继续想办法提高射击精度。

“都督府不愿意尝试大规模更换这两种枪械,最关键的原因多半还是后勤压力。

“全面使用自动枪械,现在后勤体系肯定供应不上,但是以后就未必了。

“我们正在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汽车,这是未来的后勤主力。”

一战时代其实就有自动步枪了,例如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沙皇露西亚的费德洛夫1916。

勃朗宁的设计初衷,是准备作为单兵自动武器使用的,这个目标其实就是突击步枪。

但是它太大太重了,长度一米二,重量七点二公斤,单人没办法很好的携带。

使用完整的栓动步枪子弹,巨大的威力和后坐力也很难使用。

当时的后勤补给能力也让这东西难以大规模普及。

结果变成了班用轻机枪,从一战一直用到了二战,还很受欢迎,属于是彻底跑偏了。

露西亚的的费德洛夫1916,符合绝大部分的突击步枪定义,甚至有点过于超前。

一米长的枪身,六点五毫米的口径,四点四公斤的重量。

但并还没有大规模列装,沙皇就没了。

再加上相对作战环境而言太超前,并不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在1925年就彻底停产了。

都督府给的建议,指向了班用轻机枪,现在大明有班用轻机枪,要升级也可以专门设计。

所以朱靖不准备“重复发明轮子”,毫不犹豫的拒绝变成班用轻机枪。

但也不准备造太过超前的东西,太过超前必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大明现在直接造小口径突击步枪,相当于是跳过活塞式星型发动机,直接去搞喷气式发动机。

七十年代之后,6毫米以下小口径突击步枪,逐步取代7.62毫米的中口径突击步枪。

其基础是生产工艺的提升,让小口径步枪可以用更大比例的装药,获得更高的初速。

在四百米的距离上,更高初速的小口径步枪占优,更轻、更强,没道理不换。

但是现在,大明的工业水平,大概相当于一战后的英美,暂时搞不出来他们七十年代的东西。

现在造个四十年代后期的完全体的AK47都费劲。

AK47这种突击步枪,子弹相比栓动步枪的子弹,已经大幅度缩减了装药量,降低了威力。

让它在二战时代的技术水平下,能够较好的平衡生产难度、威力、易用性三者的关系。

在一战时代,硬要使用比它更小的口径,当然可以降低枪械的整体重量。

但是,也必然导致枪械威力再次下降,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会变得很尴尬。

这其实苏联在1925年停战费德洛夫1916的主要原因。

所以朱靖垣暂时也不准备搞小口径,就是把有希望实现的AK47和波波沙当做目标。

看完了枪械,朱靖垣有随便浏览了其他的几种机器,按照自己的经验提了些建议。

最后带着郑复光和所有工匠,去不远处的休息室里面开会,安排未来的工作:

“咱们大明航空公司,设在流沙城的分公司,未来的主要任务是研发。

“流沙城不适合建设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就算是大食国要建设工厂,也得放在两河流域或者是大食海、大秦海沿岸地区。

“具体的研发方向有三个,可以因此设置三个实验室。

“第一个是活塞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继续研发飞机和汽车用的活塞式内燃机,探索任何可行的办法,在现有发动机的基础上,提高总功率和功率密度。

“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基础性的实验室。

“第二个是机器实验室,主要任务是设计具体的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继续优化现有的几种飞机和汽车的形态、传动、控制、生产等工艺层面的技术。

“同时尽快完成一种尽可能廉价,尽可能方便批量化生产,但是仍然可靠的汽车设计。

“第三个是涡轮实验室,提前开始摸索新类型的发动机设计,我会提供一些设想,这个实验室的名字,也来源于我的设想。

“这种发动机是应用于未来的……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实用化。

“现在进行的仅仅是原理和可行性上的探索,不需要急于形成实际成果。

“不用担心浪费钱,所有的实验室都是花钱的,只要成功了,全都能赚回来。”

朱靖垣说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端起自己的水杯喝了一口。

周围的工匠们低声议论了一会儿,对于朱靖垣前面两个要求都没有任何疑问。

那都是理所当然的方向,他们自己也都已经规划过的。

大家好奇的是,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未来动力实验室。

有想法,却不是现在的,直接喊着未来多少年之后才能用,这到底是多么复杂的东西?

工匠们性格大多比较直接,再加上朱靖垣一直比较随和,所以郑复光就当代表直接问了:

“殿下,您所说的未来的发动机设想,能不能就给大家透漏一二?”

朱靖垣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想了想该怎么给他们解释,最后笑着反问说:

“大家都见过风车吧?风一吹就呼呼的转圈,原理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郑复光和工匠们下意识的点头,同时也有很多人脑中有了想法。

“这就是蒸汽轮机的原理。”

“蒸汽轮机上现在已经应用了。”

朱靖垣继续微笑着反问:

“对,原理与蒸汽轮机类似,但是我们不用蒸汽驱动涡轮,直接用空气驱动涡轮机。”

马上又有工匠问:

“空气流动就是风?”

“继续做风车吗?”

“风从哪里来?”

朱靖垣继续问:

“对,风从哪里来?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温度较高的地区,空气体积膨胀,气压升高,向气压较低的地区流动,就是风。

“我设想的未来发动机,就是要应用这个原理。

“在涡轮前方制作一个腔体,向腔体内喷洒燃料并点燃,这个腔体可以叫燃烧室。

“腔体燃烧室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向后方高速喷出,带动后方的涡轮旋转。

“它仍然是内燃机,不过不是活塞式内燃机了,而是涡轮式内燃机。

“不再需要做往复式的活塞运动了。

“燃烧室内的燃料将持续燃烧,热空气将持续不断的向后喷涌,燃气涡轮将持续旋转。

“为了让涡轮机能够持续工作,我们必须持续向燃烧室内补充新鲜空气和氧气。

“所以踹开在燃烧室前方的管道内,安装向燃烧室内吹气加压的内置风扇。

“风扇应该由涡轮机驱动主轴的直接驱动。

“这样发动机结构本身就做好了,接下来是实际的应用。

“用小型燃气涡轮带动主轴,在主轴前方安装外置飞机螺旋桨,螺旋桨带动飞机向前。

“这种发动机可以叫:燃气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也可以把燃烧室和喷气口加大,靠向后喷气的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前进。

“这种可以叫: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

“也可以将螺旋桨和喷气像结合,给飞机两种来源的驱动力。

“这种可以叫:燃气涡轮风扇发动机。

“还可以用主轴驱动车轮,甚至是船舶的螺旋桨。

“这种可以直接叫:燃气涡轮发动机。”

朱靖垣进入了滔滔不绝状态。

直接燃气涡轮机技术剧透了底朝天。

后世的喷气发动机的三种形态,以及车用和舰用的燃气轮机形态,都给直接讲出来了。

周围的工匠们听得都是一脸惊讶。

这个原理非常的简单,但是可行性也很高。

而且可以想象,发动机结构会非常简单,没有曲轴和活塞,连续性能会非常好。

在机械和动力设计上,从来都是越简洁越好的。

因为设计越简洁,越能获得高功率。

没有人会主动追求复杂,除非万不得已。

郑复光心中想象了一下,然后就本能的问朱靖垣:

“殿下,这种设想非常精妙,为什么不马上设计出来,反而只是作为未来的方向?”

朱靖垣笑着反问:

“郑工仔细想想,这个东西它做出来的难度有多大,实现理想效果的难度有多大。”

郑复光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这相当于开放式的内燃机,让高温燃气直接吹拂涡轮级叶片,这……”

郑复光停顿了一下:

“这对材料要求非常高……”

朱靖垣轻轻点头说:

“当前的材料也许能做出来,但是要获得理想效果……可以想象的就很难。

“所以它是未来的研发和探索方向,先去验证原理是否可行。

“然后……就是不断优化设计,同时堆材料性能了。

“这个时间可能要很久,十年起步,二十年也不多……”

和很多人的一贯认知不同,历史上的喷气式发动机出现的非常早。

它同样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1903年,无畏舰还没有开工,来特兄弟还在自己倒腾飞机的时候,它就已经出现了。

1921年,世界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下水之前,法国人申请了喷气式发动机专利。

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苏联和英国就已经做出了发动机样机。

到了三十年代末期,苏联、英国、德国都开始在飞机上做实验。

然后二战来了。

战争,在某些情况下,的确会催动科技的成熟。

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会阻碍技术的创新。

战争,让参战国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现有型号,用于保守和成熟型号的设计和生产上。

除非像战争后期的德国那样,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不会去尝试不确定的新技术。

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那些末日活塞螺旋桨战斗机可能不会出现。

四十年代初期本来应该是“涡轮螺旋桨”的时代。

当然,对于现在的朱靖垣和大明的技术水平而言,喷气式发动机还是有点过早了。

所以仍然被列为摸索和验证性的研究。

朱靖垣安排完了任务,给郑复光和工匠们分了组。

三个实验室中,活塞实验室是最重要的,分到的人也是最多的。

其次是机器实验室,需要完成飞机、汽车的应用性设计,都是比较独立但是紧急的活儿。

最后才是涡轮实验室,总共只有三个人,只能算是一个小组。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