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
第308章 中基-命门/形体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其中主要是以下4种:

1.始在《难经》里提到‘肾两者,皆非肾,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此外,在《脉经》、《3因方》、《济生方》、《医学入门》等也认同这说法;

2.在《医学正传》里提到‘两肾总号为命门’的说法(文中解释太多,就不水了,懒得打字,自己有兴趣就看看,后同);

3.认为命门独立位于两肾之间。这是在《医贯》里提及的,他根据《素问·刺禁论》‘7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1肾属阴水,右边1肾属阳水,各开1寸5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1之真水也。

在《医学3字经》、《类证治栽》、《本经逢原》、《本草求真》等中也认同这说法;”

4.命门为肾间动气。《医旨绪余》‘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5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这个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1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

“那么,哪个才是最符合?是第3个,但又有些许不对。”

凌旭在移动黑板上画下了肾的位置。再次说道:“对的地方,是他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而错的地方,是对肾左右描述。”

“如果单看肾,左阴右阳,这理论没毛病。但从整体看,两肾均为阴阳,这点刚已经提到过。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提个醒。中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书籍,并非完全正确。更何况是被现代人修复、修改、推演出来的,会有错误也不1定。包括大名鼎鼎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也有错误的地方。

我们不能认为它是‘经典’,是中医的‘开端’,就觉得它没有问题、觉得它不会错。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派别、那么多医家争论了。

有问题,就要指出、就要更正、修改,哪怕不能更改原文也要在旁注明。不要因为是医圣张仲景或者是写其他古籍的,就觉得修改它的书会有辱先贤,要是仲景等人在世绝对会打死有这想法的人,他们载录医籍,除了彰显自己,还为了让中医更加完善,你还不顺他意去唱反调?”

“记住了,命门,在两肾之间,连接且沟通两肾,肾精所出之门户。”

“明代以前,在《难经》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直到明代才得到进1步发展。综合前人的论述,对命门的功能有以下几种认识: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8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除《难经·3十9难》里有提及,还有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里认为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

3.命门为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5脏之阴非此不能滋,5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类经附翼·求正录》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之根本。”《石室秘录》命门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无不借命门之火而温养也;《吴医汇讲》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1物。”

“各家对命门的认识,各有各不同的见解,但各代医家所以均它称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已,可以说它是肾的另1种表现形式。

命门重要吗?有人觉得1般,如果说肾重要吗?毫无疑问,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联到肾,不管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重要……”

“5脏,基础的讲完了,但还有1些常见常用的要讲。就是5脏表现在外的形。前面5行中提到些许,现在筛选12。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喜、脉、面、舌自己看看,这些都不难理解,很直观。

但‘汗’这个就要注意了。它表面是**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腠理(玄府[汗孔])排出。《内经·素问》里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在体内有很多地方都会阴阳相合,所以感觉并不太对,但稍微改1改,‘阳加于阴而出体者谓之汗’就明确了。”

“不过不影响我们阅读。汗的排邪还依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汗为气**所化生,血与**又同出1源,所以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液之说。是不是有些许没讲到点子上?”

“嗯嗯嗯!”只见有十几同学也点了点头,似乎小组长都在内。

他们有基础,知识范围广,确实想的比较多。

“这十几位同学应该是看过《伤寒》了吧。仲景为什么说大汗后、汗出不止或已发汗不得再发等条文,恐亡阳。

这个阳是卫阳或心阳,没毛病吧?但这个汗,为什么要这样提示,其实这里有1个误区,不算是误区,是不仔细而已。

在中医理论中,卫气出,是不是成汗?卫为阳气,遇外清(阴)气是不是成汗?这个汗是怎么样的?很顺的,因为他是卫中的气(水),是水谷之精,如水般柔顺。

不说大汗、汗出不止了,发汗后呢?卫气已经被消耗1次,那么怎么补充?哪两个补充进去最快?第1就是饮食,第2就是从卫气的下1层荣(营)气层补给。显然荣气补给更快。

荣气(血)性质比足太阳膀胱经气(卫)要浓,是为手太阳小肠经气。当卫气消耗时,荣气补之,会伤耗到荣气(血),再次发汗,或者持续、大汗,所出的汗就会夹杂荣血,这时候的汗会黏腻,并不是如水般柔顺。”

“这两种汗的状态要分清,《伤寒》里没具体说明,却处处说明区别。那么再看回来,荣血消耗了是不是会伤?心主血,又与小肠相表里,不用再多说了吧?在发汗下去,不止卫阳会亡,心也会。”

“哎呀哎呀,是不是有人觉得这阴这阳的搞不清?汗是阴,怎么和阳有关系?看回书本,汗是什么?阳加于阴,在体内都是气,只不过所在的位置和属性不同而已。

学阴阳的时候就强调过阴阳的关系和转换。卫是阳,荣是阴,这是单纯两者对比所赋予、体现的性质,并非1成不变。津、液两个对比会出阴阳,但气和津、液对比,**就都成‘阴’,这道理要明白。”

“肺在志为优,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优、涕、鼻还是自己看,我们着重看皮毛;它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绒毛)等组织;

注意不要搞混,它不是卫气,卫气是皮毛的下1层。皮毛依赖于卫气和**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的第1屏障。卫气出了问题,皮毛也会出问题,肺合皮毛,肺弱或受邪,也会影响皮毛的功能。”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4肢,在窍为口,其华为唇。我们着重来看涎……是为口津,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成为涎,上行于口,不溢于口外。

但清稀归清稀,却不见得是真‘稀’只是相对‘唾’而言。它有唾支持,有个症状叫嘴角流涎,大家应该知道吧?看到美味的食物,或者睡觉时候,流出来的涎液,甚至会长达两米!”

“我们先看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髪,在窍为耳及2阴。恐自己看;唾也为口津,它相对涎来说是比较稠厚的,其余的自己看看。

主骨、生髓,这是本来应该是肾的功能里讲,不知道它为什么放这里了。这生理功能,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这生长发育并非特指骨或髓,而是指整个人!包括肌肉和脏腑,既然写到生长发育,自然包括修复伤口等在内。但肌肉或脏腑的生长发育/修复,还与本部位有关系,而骨、髓,则是归肾所管。

骨,即骨头,不解释。髓,有3种,第1就是骨髓,影响骨的生长发育;第2就是脊髓;第3就是脑髓,即髓海。肾精对脊、脑髓的发育和功能极其重要。

**这里涉及到1个生理。就是肾精气(阴阳)出命门,循骨节(脊椎),上至髓海,下出指端。**

知道这条后,是不是就对肾阳虚的手脚冷有理解了?为什么是腰部和手脚冷,而不是手臂和腿冷,且冷多不过肘膝;而脾是从腹走4肢,所以脾阳虚多以腹和臂腿冷,且冷多不过腕踝。”

“还有这个齿为骨之余,自己看。头髪的生长,全赖精和血,精血充盈,髪自长且泽,具体理论可以看血的篇章,头髪又号称‘血余’。”

“在窍为耳及2阴。理论自己看,不过我提1点,肾有问题导致的耳朵有问题,多以虚证为主,若是实证,不能只考虑肾,毕竟排除耳自身或异物,附着在耳旁的经络是胆经。2阴,没啥好讲的,自己看吧。”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1样,怒自己看。

泪,除了文中说的滋润、清洁眼睛之外,要注意1点,在眼泪增多、有黏厚感、干涩、畏光等时候,要分清是虚是邪,是外内因或不内外因,例如接触性过敏……”

“筋,有两种,1种是附着在骨而聚于关节,连接关节、肌肉的;另外1种是行走4肢、躯体,在脏腑、肌肉之间的筋,且包含韧带。(在前面讲气血、补中益气汤治内脏下垂、痉挛、疝气的时候提及过,角弓反张,大痉挛,是大筋在收紧,是有刚(罡)风损伤,或肝风内动,或筋失气血**濡养,或有寒)

爪,即抓和爪甲,甲是筋的延续,故称有‘爪为筋之余’指(趾)甲的状态,能反应筋的状态,从而得知肝的状态。这个抓,是手指活动的顺利与否,当然首先排除他病。”

“目,又称‘精明’,书中内容自己看;它能视清晰的生理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且受肝筋所控。

(这也是1些人肝风或肝其他问题或其他疾病,眼睛会直视不能转动,是筋急缘故。再联想1下现代生理,近视远视,不就是控制晶状体形状的肌肉(筋)不能正常运作所导致吗?那影响筋的有什么?嘿嘿,自己翻前面!我讲过的……只是导致近远视原因其1,还有好多病证的。)

但要注意1点,虽肝主目,但5脏6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5脏在眼睛已有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地认为眼睛就是只有肝的问题,不然就真的‘盲目’了……”

到此,凌旭合上书本,走下讲台,看着眼前数百人。

“5脏都讲完了,怎么样,能理解多少?不过理解少也没问题,多看几遍,也可以群里问。现在,有1个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台下的同学们异常兴奋,异口同声大声说道:“吃雪糕!!!”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