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败了,败得非常快也非常惨。
面对李傕、郭汜和张济所率领的大军,王匡能够勉强逃离已经算得上相当的幸运了,那个张济军中的大汉给予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手下头号大将方悦与之交战没超过五合便被打的虎口迸裂,滚落马下。要不是方悦的亲卫誓死保护,只怕就会当场殒命。
至于那护卫王匡逃走的亲族将领王德,则被李傕领兵团团围住,眼见主公已经脱离,选择了最为悲壮的玉石俱焚的打法。可惜怎奈何身边的亲卫全部战死,被动用合力的李傕秒杀。
而原本率兵进攻孟津关的韩浩,一听到董卓从小平津关渡河的消息就知道大事不妙,只是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董卓军的行动速度远超他的想象,还没等他告急的信使到达王匡的大营,那边董卓军已经开始动手了。
韩浩原本打算尾随董卓军身后,一来一旦王匡战败可以做一下接应,二来如果王匡能守得住(虽然韩浩自己觉得可能性太低),那么他可以领兵在后方对董卓军形成夹击之势。
只不过他虽然成功接应了仓皇逃窜的王匡,但是所带去的数千人马却大部分成了那扔向野狗的肉包子,真真是回不了家了。同时也标志着河内郡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就此消失。
董卓只不过是用了虚张声势以及声东击西两计便将实力在诸侯中也能排在中游偏上的王匡军彻底抹平,这对董卓军而言无疑是一件很提士气的事情。
不过,当董卓接到李傕等人报捷的传令使的时候却并没有露出多少欣喜的神色,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知晓此事便让传令兵退下。如果帐内诸将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此时董卓的眼中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有的,只是平静以及埋藏在平静之下的几丝不易察觉的异样的情感。只可惜董卓在西凉军中的声望实在太过盛隆,没有人愿意去冒犯他的威严。
王匡惨败的消息很快便随着四散的溃兵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遍大汉朝的大江南北。普通百姓官兵乃至于某些更加擅长行政的诸侯对于董卓军所展现出的战斗力暗自咂舌,对于董卓军的凶残更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一时之间是有不少地方的士兵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
不过,在颇知兵事的专业人员的眼里,这场战争的技术含量远没有其表面上显示的那么高了。
董卓手中的可战之兵足有二十万之多,就算扣除防卫四方以及牛辅清剿白波贼所需的兵力,董卓手里依然拥有将近15万的调动能力。毕竟西北的韩遂与董卓达成了和解,南方的益州的刘焉只要紧守关隘就进不了关中,关东的诸侯又都处于准备阶段,所以董卓的防守压力真的很轻。这就是他手头的兵力如此富余的缘故。
反观王匡,以区区河内郡一地,虽然可以凭借其人口优势招募大量士兵,但是一来王匡没有那么丰厚的家底,二来就算招募了过来也都是一群新兵蛋子,除了送死和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外就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反而有可能在战事不利的时候率先崩盘。
所以,王匡即使吸纳了部分从西北撤回的老兵以及从老家泰山招募了不少泰山强弩,总兵力也不超过三万。比起董卓军的那十余万可用之兵,王匡的家底就更显得单薄了。
当然,这还是在没有计算双方士兵的单兵战斗力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结论。
虽然河内与河南之间隔了一道黄河天险,理论上可以让守方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可是当攻防的士兵多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原本的优势反而成为让人崩溃的劣势。
董卓军人多啊,太多了,随随便便扔出几万人当诱饵王匡都得乖乖上钩,否则那香喷喷的鱼饵转眼之间就会变成凶残无比的利刃,不捅几个窟窿那是不会罢休的。更何况如今董卓更是舍得下血本,把自己给抬了出来,王匡除了乖乖上钩之外真就没啥别的路可以选择。
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虽然天气转暖,原本冰封的黄河开始解冻。即使无法跑马,但是对于普通的士兵而言只有不在上面一起踢正步,那么冰面开始足以承受得住的。这也是为什么李傕等人的部队通过黄河的速度如此之快的最大原因。
这样的黄河可以说将王匡原本掌握的地利优势削弱到了最低限度。而这些劣势叠加在一起,只要董卓不是蠢笨如猪,只知道猪突猛进,那么想要输掉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这一战透露出的东西同样不少,不过因为角度的不同,所以各自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一句话:牺牲了王匡这个小我,成就了很多人的大你。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王匡用自己的失败向天下诸侯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如果想要打败董卓,那么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否则就只有被董卓各个击破一个下场。
既然诸侯要联合,那么董卓会用怎样的手段去应对呢?
“河东太守和河内太守,董仲颖的手笔倒也不小啊。只不过诸位觉得他这是安的什么心?”
从雁门的阴馆回到晋阳城的李书实立刻便召唤手下到他的州牧府开会。因为之前已经商定好了立场的缘故,此次会议雁门太守郭缊以及上党太守张扬并没有出席,依然在他们所管理的地方处理公务。春节过后随着土壤解冻,新一年的耕作季即将开始,相应的工作可不少,如果不用心努力的话就很容易酿成民乱。即使规模不大,也会降低官员的风评。
而会议刚一开始,李书实就将董卓送来的诏书遍传与会的众人。
出去那些官样的文章之外,诏书的意思很简单——河东河西归李书实处理,李书实可以举荐两个人担任两地的太守,只要符合朝廷的法度,董卓就不会阻挠。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只要李书实决定获得这两郡的控制权,那么他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剿灭顽固的白波贼以及负责抵挡关东诸侯来自黄河以北的进攻,保证洛阳北方侧翼的安全。
董卓开出的价码并不算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些超出李书实的想象。不过虽然价码不低,但是先要吃到嘴里却也并不容易,可以说这道选择题并不太好做。
河内郡和河东郡共同的特点是土地肥沃。一个位于黄河北岸,拥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同时境内还拥有济水、沁水等大中型河流;另一个位于汾河谷地,是黄河重要支流汾河的下游地区,拥有着最为肥沃的冲积土壤,一条汾河为河东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灌溉水源。
可以说只要拥有了这两个郡,那么只要不出现大的灾祸,李书实的并州军可以不用为军粮而发愁了。甚至如果节省一些或者采用新的种植技术,或许朔州的军粮李书实也可以为之解决不小的份额。到时候卢植或许在决定战略的时候就无需那么精打细算了。
当然,粮食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曾经的河东太守,李书实很清楚那里拥有着怎样的财富——河东可是拥有大汉北方少有的大规模盐矿。
盐这种商品对于人类的意义以及其所能创造的财富可以说堪称恐怖。虽然比起海盐,岩盐的提取会繁琐一些,但是从成本上来说,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的商品。想当年河东著名的商人猗顿能够成为世所仰望的超级巨商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其对于河东盐矿的开采。
即使不提盐矿所能带来的丰厚的税收,光是今后每年并州进口食盐所节省的金钱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也将成为李书实对并州百姓实施的又一项仁政。
另外河内和河东还有非常丰富的矿产。其他或许以这个时代的冶炼水平无法有效利用,但是有了并州的煤炭资源,至少熔炼铁矿并将之转化为优良的钢锭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论是河内郡的林虑县还是河东的皮氏县、平阳县、安邑县都有着品质合格的铁矿石出产。
有了优质的钢锭,再配合李书实从洛阳拐带回来的那些优秀工匠和他们的传人,别的不说,李书实以后光是做军火贩子恐怕都能积攒下来数代都花不完的财富。
其他的诸如河内的水果贸易、水运、工艺品加工等等都可以有效丰富李书实属地的经济活动,让他之前制定的以经济带动人口发展的计划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保证他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外战争。
嗯,真的是只要想一想就能让人直流口水啊。
所以说啊,也正是因为别看河东和河内两郡地方并不算大,但是资源却异常丰富,从西汉开国起,这两郡就一直属于司隶京畿之地,由国家直接掌控。
这可真真是越想越让人流口水,以至于当董卓的这道圣旨传阅完毕的时候,除了少部分还算理智的家伙之外,大部分人的眼睛里都透着血红的颜色,毕竟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在河东待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只是董卓抛出如此具有诱惑力的香饵,真的就那么的容易吃下么?
PS:低潮期还去看魍魉之匣,我果然是在找死……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