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1693.己丑科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启禀陛下,庶吉士、举监、贡监的分途考已经全部结束,”庶吉士培训是翰林院做的,举监和贡监培训是国子监做的,但相关考试却是学部和吏部联合举办的,所以最终汇报是由吏部尚书张国维做的。“己丑科进士共4百2十人,其中3鼎甲是不用参加考选的,剩下的4百十7人中有1人病故、两人守制,是故实际参加庶吉士考选的有4百1十4人;己丑科举监5十人,其中3人守制、1人重病未能参加考选,是故实际参加举监分途试的只有4十6人;己丑科贡监1百5十人,其中1人重病未能参加考选,所以,实际参加贡监分途试的只有1百4十9人。”

朱由崧静静听着,就听张国维继续往下说道:“4百1十7名庶吉士中有3十1人两次考选都未中试,根据之前定下的规程,这3十1人将与今年会试产生的4百6十3名进士1起再接受3年的庶吉士培训;而剩下的3百8十3名庶吉士当中,得授从7品衔的有7十人,得授正8品衔的有3百1十3人。”

官制改制后,3榜进士若无丙等及以下考评----甲等即任职期间表现“优秀”,1般分为“十分优秀(甲上)”、“比较优秀(甲中)”、“相对优秀(甲下)”;乙等即任职期间表现“称职”,1般分为“十分称职(乙上)”、“比较称职(乙中)”、“相对称职(乙下)”;丙等即任职期间表现“有差”,1般分为“偶尔有差(丙上)”、“相对有差(丙中)”、“经常有差(丙下)”;丁等即任职期间表现“不称职”,1般分为“比较不称职(丁上)”、“十分不称职(丁中)、“完全不称职(丁下)”----的话,则每3年会晋升1阶,若是任职期间得到了丙等评价,则要增加1至3年的磨堪,而若是得到了丁等评价,那是要降级乃至罢官的。

因此就这1规定来说,进士以从7品或以正8品衔初任,最好情况下也差了3年的磨堪,足以让那些培训时不用功的庶吉士为之后悔了。

“3百8十3名授品庶吉士当中,通国计的6十9人、通律法的1百十8人、通工程的2十1人、通经传的2百8十3人、通戎政的1百5十7人、通诸夷4十7人。”

各科考核通过的人数相加怎么会大约383这个参考人数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庶吉士都可以参加3门课程的考选,所以,“通”者累加后的结果自然就超过了383这个数字;但从各科“通”的人数来分析,财政、外交等课程最难考过,或者说参考者人数最少,但这与庶吉士们能力无关,主要是庶吉士们的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

“根据考选结果,6十9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度支、户部、太仆寺及各部寺院监内的度支司度支科;5十7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刑部、大理寺及地方相应衙署;十7名庶吉士分配进了工部及各道营建使衙门;7十1名庶吉士分配进了兵部和地方兵备使衙门;3十5名庶吉士分配到了理藩院和鸿胪寺任职;十名庶吉士分配入了礼制院和太常寺;5十2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学部及各道提学使衙门、各府直隶州的提学参军衙门任职;两名庶吉士分配进了吏部任职;1名庶吉士分配进入了通政院;1名庶吉士分配进入了行人司;1人进入了钦天监;1人进入了内阁担任中书;两人考入翰林院;另有6十4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各府直隶州听用。”

虽然当然拟定庶吉士培训和考选方案时,曾规定以庶吉士所“通”科目的组合来安排庶吉士任职,但由于财政、律法、工程、外交等部门严重缺员,所以,己丑科庶吉士分配时实际是以财政部门为第1优先的,只要该名庶吉士“通”国计,就会直接分配到与财政有关的部门;而第2优先安排入职的是工部,第3是理藩院和鸿胪寺,再接下来是刑部,而后就相对随意了;当然,能进入翰林院和吏部的3名庶吉士,肯定前4个单位挑剩下来的庶吉士中最优秀的,至于分配到地方各府直隶州的也不是说就1定不如留在中央的更有前途。

听完张国维汇报的重点后,朱由崧问道:“举监生和贡监生,吏部是怎么安排的?”

张国维答道:“今年参与考选的4十6名举监中有4人两次考选不过,所以需要再回国子监受训两年,其余4十2人中,十3人将留京各部院监寺,3人将进入奉天、北京行部任职,其余2十6人都会安排进入各道、府、直隶州、散州任职。”

进士每3年才会有1批,所以,庶吉士培训1轮就是3年、考核也3年1次;而举监、贡监每年都有招收,考核也每年进行,因此,当年考选不中,实际隔年就可以再考,只是为了避免考生连续发挥失常,所以才规定隔1年后才可以重考。

不过,与庶吉士只有两次考选机会1样,举监和贡监也只能重考1次,第2次也不中,庶吉士会降等到以举监出身任职、举监会降等到以贡监出身任职、贡监会降等到以吏员出身任职;故而,第2轮培训对于前次没考过的庶吉士、举监、贡监来说,是1样压力山大的。

“贡监今年参考者有8人两次考选不过,所以1共是1百4十1人入仕,其中7十9人分配在京师各部寺院监及北京和奉天行部任职,另外6十2人则分配到地方州府县任职!”

朱由崧提点道:“不能光顾了京师这块,地方上缺额更多,还是要有所偏颇的!”

张国维应道:“臣明白,吏部已经有所计划,明后年参与考选的举监、贡监,将更多的分配到地方上去!”

朱由崧想了想,再次提醒道:“这就好,但要记得过犹不及。”

“臣明白,吏部会尽量做到中外平衡······”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