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规
第5章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为租赁莲花山的事,郭三毛和胡大炮第二天、第三天连续跑了几趟市旅游局,都未见到施局长。值班的不是说去市政府开会了就是说到下面检查工作去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谁也说不清。施局长长得是个什么样子也搞不清,即使站在面前碰到也不认识,何况人家还是局长大人呢!小民见大官没那么简单!

“大炮,你不是说国资委的杨主任当知青时,下放过你们那里吗?我们还是找杨主任帮忙吧。”郭三毛说。

“可以,我妈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说他人很好。我只要说出我妈的名字,他保证接待。”大炮自信地说。

“去,我们到国资委找杨主任去。”郭三毛拦了个“的”,同大炮一起上车,到国资委去了。

为什么胡大炮的妈妈说杨主任是好人,大炮又如此自信呢,这还得从40年前说起。

1968年10月28日中午,李家湾人民公社姚塘大队村头站满了人,大人小孩都拿着用红纸做的小三角旗,一群男女青年拉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横幅和“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到姚塘大队插队落户”的标语,敲锣打鼓欢迎江阳市下放知识青年的到来。

12点15分,村子东头一辆军绿色的解放牌卡车卷起尘土,拖着长长的黄龙尾巴全速向村子飞驰而来,就像久别的女儿见到母亲飞快地向妈妈的怀抱扑来一样。村头顿时热闹起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起“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流行歌曲,年纪稍大一些的男女社员拼命地擂着大鼓,吹着唢呐,放着鞭炮。迎亲般的热闹,整个场面沸腾了。

汽车在欢乐的人群中停了下来。车子前面用红绸子扎成的大红花已被灰尘染黄,车厢的两边挂着“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的横幅标语。车厢上面站着6个小青年和他们的父母以及下乡所用的被子、行李和脸盆、开水瓶之类的日用品。

欢迎的社员们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姚记财和大队长张石头的带领下,纷纷拥向车厢两边,帮忙接下行李,扶着知青的父母和知青下车,一双双热情的手向知青的父母伸来,情景十分感人。

这6个知青全是男生,两个是市直机关干部的小孩,一个叫杨志国,一个叫施得贵,还有4个是工人的子弟。杨志国的父亲杨剑东是市委副书记,“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正在接受红卫兵的批判,今天没跟车来。施得贵的父亲施顺意,是市委办公厅秘书长,被红卫兵划成市委摇鹅毛扇的“黑笔杆、保皇派”,关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写材料,也没来送行。他们两人是母亲跟车送来的,其他4人都是父母随车来的。

杨志国是市一中高三(1)班的班长,身高1米78,穿着一身没有帽徽、领章的草绿色军装,英俊潇洒。为了同“走资派”的父亲划清界限,第一批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报名到农村来插队锻炼。他站在车厢的前面,视野最开阔,亲眼目睹了刚才那幕热闹的场面,有种英雄归来的感觉,着实让他激动不已。特别是人群中那个一直在笑的美丽小姑娘给他印象最深,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为了知青们的安全和生活上的方便,大队党支部开过几次会,先是准备分散安排在每个社员家里。接收知青的家庭经过政审,要求苦大仇深,政治可靠,贫下中农成分,家庭小孩少一点,房子宽一点,还要有人会做饭。最好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党员或生产队干部家里。因有人提出这些小孩刚离开家,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分散安排在各家各户不便于他们交流,被否决了。最后决定在大队部集中安置,派个中年妇女给他们烧火做饭,洗衣洗被。这样既省了各家各户的麻烦,又方便了这几个孩子。

大队部腾出了两间房,一间房做卧室,买了三张架子床,分上下两层,供他们6个小青年睡觉,另一间做饭厅和厨房兼活动室。

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同城里来的客人亲切握手和简单地寒暄之后,将6个知青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接到了大队部,几个社员帮他们将行李搬到了新安置的房间。

给知青做饭的是大队长张石头的老婆沈桂花。确定沈桂花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她只有一个小孩,读初中,在学校住读。张石头经常在外开会,家庭负担轻。二是人长得白白净净,虽不算美,但还耐看,且做得一手好饭菜。三是心地善良,有爱心,对于这些远离城市和父母的小孩来说,是个比较好的人选。当初研究时,张石头还有点客套,说老婆无法胜任,后考虑到老婆给知青做饭,活路比较轻松,又不晒太阳,不仅天晴下雨都可以赚工分,还可以混个嘴,节省粮票和开支,算下来比较划算,就以歪就歪地同意了。

姚书记和张队长带客人来到大队部时,沈桂花的饭已做好了。为了盛情招待客人,沈桂花很动了一点脑子,做了十个菜,四荤六素。四个荤菜是冬瓜烧五花肉,红烧刁子鱼,韭菜炒鸡蛋,仔鸡烧板栗。六个素菜为:炒豆角、蒸南瓜、焖土豆片、爆青椒茄子、家常豆腐、滑藕片。农村十碗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如每年春节吃饭、儿子结婚、姑娘出嫁,都是十碗。

大队部院子里摆了两个桌子,饭菜已端上桌了。刚才在村头欢迎的那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小姑娘叫姚琴,也跟着书记、队长来了。她看见鸡子飞到餐桌上啄饭,便上前赶,鸡子受惊,使劲一飞,将饭碗蹬翻,碗掉到地上摔破了,饭撒了一满地。姚琴拿了帚把和撮箕,将地上打扫干净后拿了根竹竿赶鸡子,当起“志愿者”守在饭桌旁。酒是乡里人自己酿的纯高粱酒,非常香,口感好,不像现在的酒都是勾兑的。沈桂花为迎接客人,特别打扮了一番,头上梳得光光的不说,还抹了小麻油,显得湿润润、光亮亮的。穿着一身由米汤浆过的水红色衣服和蓝色裤子,笔挺挺的。腰里系着蓝底白花的围裙,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她见书记、老公和客人来了,一边热情张罗,一边拿酒杯、筷子,准备开席。姚琴放下竹竿,用脸盆打了凉水,放进新买的毛巾,让客人们轮流洗手洗脸。

农村人洗脸不像城里人,一人一盆水,一人一条毛巾。他们一盆水一条毛巾供全家老幼公用。爷爷洗了、奶奶洗、奶奶洗了爸爸洗、爸爸洗了妈妈洗、妈妈洗了老大洗、老大洗了老二洗……不仅洗脸,洗澡也一样,一罐子热水(用灶里的余火煨的)倒在木盆里,兑上几瓢冷水,先给老大洗,再给老二、老三、老四洗。农村的小孩整天在泥土里玩,浑身灰扑扑的,几个小孩洗完澡后,盆子里就是一盆黑水了。那时因为科学不发达,不知道这是有机肥料,真可惜,每次洗的水都白白地泼了。

城里的人讲究,他们见盆里只有一条毛巾,还是新毛巾,便象征性地洗了一下手,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6个知青一桌,由姚书记陪,他们的父母一桌,由张队长陪。酒席上,大家你一杯我一杯,谈城里,说乡里,既投缘,又畅快。杨志国早已注意到了姚琴,她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丰满的胸脯,合身的打扮,两个长长的辫子垂搭在两个丰满的乳房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觉得美不胜收。杨志国硬要姚书记把姚琴拉到桌上陪他们喝酒。姚书记是姚琴的本家叔叔,为活跃气氛,便以上辈的口吻叫姚琴上桌陪知青们一起吃饭。其实姚琴也看中了杨志国,她觉得他很帅气,高高的个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嘴唇,宽厚的臂膀,两眼充满着智慧,从内心里萌发出一种好感。见姚书记一喊,便顺水推舟地上了知青坐的那一桌。她坐上去给大家敬了一杯酒后,不声不响地低着头离开了,走的时候好像在用手擦眼泪。杨志国眼巴巴地看着她离开了,心里怪难受的,是同情抑或是怜爱,有说不清楚的滋味。

农村再好也是农村,城市再差也比农村好万倍。农村没有水泥路,没有像样的厕所,没有电灯,一天下雨半月泥,天旱半月尘土扬,天晴一身汗,下雨一身泥,生活非常艰苦。就拿今天宴请来说,桌上苍蝇飞舞,桌下猫狗乱窜,还有树上的虫子,知了的尿,时不时地往饭菜里掉。农村的人不觉得,城里的人哪见过这个场景呢。大家吃了几筷子,都说吃饱了,所以宴会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姚书记和张队长送知青的家长到村头,临上车时,家长们紧紧地拉着孩子们的手,眼里噙着泪花,千叮咛万嘱咐,又走到书记、队长的身边,千遍万遍的拜托,久久不愿上车离去。

汽车发动了,司机按了几声喇叭,告别了姚塘大队,依依不舍地离去。送父母的知青们个个高举着双手,嘴里不住地喊着“再见!再见!”……

郭三毛和胡大炮到市国资委办公楼门前,在值班室登了记,通过值班人员接通了杨主任办公室的电话。杨主任一听说是姚琴的儿子来找他,立即放下电话,叫秘书到接待室将他们接到了办公室。在问清来意后,拿起电话:“喂,得贵吗?我是杨志国。”对方在电话中说:“主任,什么事啊?”“咱们回城了,当官了,可不能忘本啊!”“志国啊,你这是丈二和尚,我摸不着头啊!”对方说。“你还记得姚塘大队吗?还记得姚琴吗?”“记得,记得,姚琴来了?”

因为施得贵知道杨志国与姚琴有一段罗曼史,所以特别关切地问。“她没来,但她的儿子来了。”“她的儿子恐怕也不小了吧?他叫什么来着?”“他叫胡大炮,今年可能有三十多岁了,人在我办公室。”“你中午下班后,直接到我这里来,我们俩请那小子吃饭。”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