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天下
第二十章 长安(20)
在浏览器中输入 飞速中文.com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司马迁的观点是对他之前历史趋势的总结;在司马迁之

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历史的演变仍在证明着这个观点的有效。【www.feiazw.com

飞 速 中 文 网】

用兴自关中,会盟天下诸侯以灭商,代商而为天下共主,迄四百余年,周室东

迁后,秦自陇西徙居关中,秦居关中形胜之地,与东方大国争霸,秦穆公跻身“春

秋五霸”之列,战国兼并战争兴起,秦列名“战国七雄”,东逼六国,苏秦在组织

合纵之前,先持连横之策到秦国游说秦王:“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

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

吞天下,称帝而治。”《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秦以刚诛商鞅,排斥策士,未

用苏秦之策,苏秦才东走六国,策划合纵,到秦昭襄王时,范雎入秦,游说秦王说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陂。

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记》卷七十

九 范雎列传秦用范雎,采其远交近攻之策,东侵六国,依次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自秦以关中为基础,凭武力兼并天下,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关中的地位为经

营天下者所首重,秦的统治不久即为农民起义所推翻,项羽以西楚霸王的名义号令

天下,分封诸侯,有韩生建议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

都以霸。”《资治通鉴》卷九 汉纪一项羽未从,还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而将

关中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降将,号为三秦,刘邦自汉中还定三秦,据有关中。

遂以关中为基础,东向以争天下,历时五年,卒灭项羽,刘邦统一天下,在选择都

城时,娄敬建议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

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

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娄敬的建议得到

了张良的支持,张良分析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

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

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资治

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刘邦遂定都长安,刘邦计擒韩信后,田肯对刘邦庆贺说:

“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

侯,譬犹届高屋之上建领水也。”《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两汉之际的混乱使关中破坏较大,故东汉、曹魏、西晋都洛阳而未都长安,但

东汉行三京之制,曹魏行五京之制,均以长安为西京,西晋晋武帝则作石函之制。

规定非宗室不得镇关中,亦可见对关中的重视,在两晋末年,匈奴刘汉大将刘曜入

攻关中,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刘曜代刘汉而建前赵,徙移关中,定都长安,前、

后赵在北方对峙,后赵统一北方,不久分崩,氐族人西行入关,建立前秦,定都长

安,前秦在苻坚的时候统一北方,肥水之战后,前秦瓦解.羌人姚苌略定关中,建

立后秦,定都长安,改名常安,后秦覆亡后,关中又为赫连夏所据,北魏入主中原。

统一北方,“河阴之变。”后,北魏陷入动荡,高欢继尔朱荣崛起,欲召关西大行

台贺拔岳,关中,贺拔岳部下薛孝通劝岳不赴召,说:“今关中豪俊皆属心于公。

愿效其智力,公以华山为城,黄河为堑,进可以兼山东,退可以封函谷,奈何欲束

手而受制于人。”《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贺拔岳从其计,遂与宇文

泰抚定关陇,后来宇文泰迎北魏孝武帝入关中,建立西魏,定都长安,与高欢建立

的东魏对峙,北周代西魏,亦都长安,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隋代北周,仍都长安,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末杨玄感起兵,问计于李密,李

密以隋炀帝远在辽东,主张长驱入蓟,扼其咽喉,或者直取长安,他说:“关中四

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个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

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资治通

鉴》卷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杨玄感未从,兵败被杀,后来李密、翟让在中原起兵。

却迟迟未打开局面,李密部下柴孝和建议说:“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

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国守回洛,明公自简精锐西袭长安,既克京邑。

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

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李密因顾

虑重重而未行此策,果然,李世民建议李渊说:“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公若

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李

渊从其计,西行入关,建立唐朝,平定关陇,剪除东方群雄,统一天下,定都长安。

开创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局面。

北宋初,赵匡胤西巡洛阳,隐然有迁都洛阳之意,群臣不同意,赵匡胤叹息道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九年看重的仍是关中优越的山河形势,北宋末。

金兵攻陷汁梁,掳徽、钦二帝北去,赵构重建宋室社稷,在选择巡幸之所时,李纲

建议道:“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又说:“自古中兴之主。

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宋史

纪事本末》卷六十 李纲辅政后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汪若海对张浚说:

“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

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八 张波经略

关陕经营关中藉以恢复中原成为当时主战派的一种共识,亦可见自唐以后,政治重

心虽已不在关中,但中原纷乱之际,关中对于中原局势的底定,乃至一朝一代的兴

衰,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直到明情之际,言天下大势者,亦无不极言关中形胜。

清代华湛恩曾言:“雍州势居黄河上游,以一方阻三面,昔称天府,亦天下之大都

会也。”清代 华湛恩《天下形势考》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

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四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

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用“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险要的说法,意思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

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所恃者乃在其地形地势之险,关中对中

原,在地势上呈高屋建瓴之势,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

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见图2 -1 -1 )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周人首营关中,对于八百里秦川开发较早,关中为古雍州之地,《禹贡》中称雍州

“厥田惟上”;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利于灌溉,秦、西汉又都曾

着力经营关中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的开凿即是其表现,土地肥

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在八百里秦川的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汉书》

中称其“畜牧为天下饶。”《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关中物产丰富,“雩杜竹

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关中周围

的山中富藏铜、铁、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的物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且,在古代社会,铜铁、上好的林竹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属重要战略物资。

历代建都关中之时,出于强干弱枝的考虑,又常迁徙人口以充实关中,故关中之地

人口殷实,司马迁描述当时关中的富裕,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

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以关中为政治重心的王朝为确保对国家的控制,势必加强关中及其与外部交通

的营建,周人营关中,关中道路畅通无阻,《诗经》中称扬曰“周道如砥,其直如

矢。”《诗经》小雅 大东秦统一后,还大治驰道,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四方,秦

汉时屡治栈道,穿越秦巴山地,以通汉中、巴蜀,立足关中的政权都曾利用渭水、

黄河河道,经营漕运,转输东部地区的物资供给关中,唐代统治基础扩大,关中粮

食需要量大增,对于漕运的经营尤为倚重,畅通的交通对于关中经济又能起到很大

的补充作用。

关中地区开发较早,人烟稠密,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

穑,务本业,关中地近西戎,风俗劲勇,民皆习战,《汉书》中载天水、陇西、安

定、北地、上郡、西河一带“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商鞅变法后,秦人以耕战为本,努力事农,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力耕足以富国,尚战足以强兵,遗风流披,影响深远,遂使关中地区形

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苏秦、范雎游说秦王时,都将关中民风与关

中地利并提,视为秦国霸业的两个重要条件,苏秦看到秦国“士民之众,兵法之教”。

认为“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范雎则将“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的泰国百姓称

之为“王者之民”,秦汉时期流行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诩传 《汉书》中有类似说法“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西汉时,(关陇)

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北朝后期,关陇

军事贵族形成集团势力--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成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统治的基

础,这是关中历史地位的社会基础。

山川环抱,可以作为险阻,是为关中战略上的优势;农业发达,可以储粮养兵。

是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

自唐以后,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关中地位始渐衰落,关中地位的衰落可能与以

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是经济重心的变化,在秦汉时期,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尚能大致重叠,经

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之后,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秦汉时期,关中经济堪

为首翘,司马迁在描述关中富裕时称“量其富,什居其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区

域经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在《禹贡》中被称

作是“厥田下下”的杨州,到东晋时已成繁荣富裕之地,到隋唐时,东南财赋已为

关中所倚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方经济因战乱频仍而有所倒退。

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次动荡对关中经济破坏很大,隋唐统治基础扩

大后,作为政治重心的长安物资需求也急剧扩大,仅靠关中地区早已不能保障供给。

必须靠东部地区转输以保障供给,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大力整治漕运,都有这方

面的原因,特别是唐代,漕运在其经济牛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东部地区转输关

中,飞刍挽粟,逆黄河西上,经砥柱天险(潼关附近黄河拐弯处),冉逆渭水而上。

殊为不易,《新唐书》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

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

亦罹其弊矣。”《新唐书》卷五十三 食货志三自唐中期以后,中原地区又很不稳

定,这条转输线屡被阻断,一旦转输线被阻断,关中的供给便很成问题。

看无广告,全文字无错首发小说 , 飞速中文网 - www.feiazw.com ,您的最佳选择!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

上一章 添加书签 返回书页 下一章
添加书签
字号
A+ A A-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书页 书架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