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第三战区长官部的命令的时候,李国耀正在蚌埠城忙着指挥老弱以及伤病员转移!
倒不是他未卜先知,知道第三战区长官部会让他撤退,而是作为一个有责任的高级指挥官,他有必要为这些陪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找一条活路。
他李国耀可以和所有身上没伤的战士们一同与蚌埠城共存亡,但是却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轻重伤员也为这座城市陪葬。
因此他在日军北上攻打蚌埠的时候,一边指挥部队节节阻击,一边则是命令军部后勤部门以及所有的轻重伤员全部转移到安全地方。
后勤部门让他撤到了后面的怀远等地,毕竟是军部的后勤组织,不能离大部队太远。
反倒是那些伤员,全都是让李国耀通过山路撤到了江南游击队的地盘,由于是山区,再加上日军并不清楚江南游击队的存在,所以短时间内还算是比较安全的。
至于李国耀自己和其他部队,全都被李国耀留在了蚌埠一线,他要和小鬼子再死磕一场,即便是全军覆没也在所不惜。
只是令李国耀没有想到的是,战区长官部竟然在这个时候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说实话,李国耀真的有些感动了。
这个时候能下达这样的命令,足以说明顾长官心里还是有他们这支部队的,不然的话绝对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下达这样的命令!
原因很简单,蚌埠一旦丢了,那么徐州前线的情况就会更加的艰难,一个不好甚至于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这样的后果甚至于都不是顾长官能承担得起的。
不过到底撤还是不撤呢,李国耀陷入了纠结!
以第六十一军现在的情况,虽然未必能守住蚌埠,但是将小鬼子托在这里一两个星期还能做到的,毕竟这段时间第61军上下可不是在闲着。
这段时间除了在接收和训练战区长官部送来的那些补充兵的同时,李国耀还命人四处征兵。
此外李国耀还让人收编了皖北的几支土匪,再加上大批的伤员伤愈归建,总兵力已经恢复到了两万八千人以上,比之国民政/府一个甲种军也只多不少。
所以李国耀不怕守蚌埠,结果大不了像上一次那样,他伤的起!
只是想到坚守下去的另一层后果,李国耀就有点不淡定了!
众所周知,数十万国军齐聚徐州那是我们那位老蒋的意思,他老人家头脑一热,想趁着台儿庄战役大胜的余热和小鬼子决战徐州。
但是徐州这地方实在是不利于国军作战啊,再这样一个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和小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决战,也亏老蒋能想的出来,这不是给人家送头颅和功勋吗?
历史上,老蒋最终及时悬崖勒马,终止了这次大会战,也避免了数十万国军被日军围歼的命运。
而且历史也证明了徐州确实不是老蒋能玩的转的地方,就在几年后,同样是在徐州,那一次老蒋并没有后撤,反而命令他的精锐部队死守徐州城,和彼时已经改名为解放军的红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战略大决战。
结果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国军直接被歼灭了55万大军,接着对整个长江以北失去了控制。
现如今情况因为李国耀的出现发生了改变,原本此时已经北上和华北方面军汇合的几个日军野/战师团还被阻击在蚌埠以南,所以日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形成,因此武汉方面的那些大佬们海没有看出危险,因此也没有撤退的意思。
所以这让李国耀有点纠结,是继续留在蚌埠城为徐州会战争取时间,还是撤离蚌埠让武汉的那些大佬们看清形势?
思之再三,李国耀最终还是决定按照战区长官部的命令后撤!
李国耀之所以选择后撤并非是贪生怕死,而是他必须要让武汉的那些大佬们看到危险,进而做出有利于国军的决策。
纵观八年的抗战,我们经历了最初混乱且令人绝望的防御阶段,武汉会战后战争进入了拉锯、胶着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最后又历经了战略反攻阶段,直至胜利。
综合看来,在武汉会战之前,抗战由全面被动的防御抗战,很快扭转成相互胶着的相持战争,即有中国国防计划的缜密、科学,也有日军“下克上”及军部、野战军和外交的重重矛盾形成内耗,使得日军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紊乱等等诸多原因。
按照1935年底开始酝酿的《国民政府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以及该计划修正案,中国以“后退,相持,反攻”的抗日大战略,在抗战最初就已经成熟。
抗战爆发后,国军贯彻的也非常坚定、明确。
按照这个计划,战端开启中国将以重庆为坚决抗日之陪都。
接着国军诱使日军主力逆长江仰攻,靠长江水系消耗日军绝对领先的火力、机动的优势。化解日军由卢沟桥事变后,主力由华北南下、西进,俯冲江淮、川陕,继而走上元蒙灭南宋的战略路线的威胁。
这是工业、物资、战力巨大悬殊现实下,中国能够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选择,直到现在认为这也是唯一有效的选择。
只不过这样的选择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死亡和鲜血,而这期间最重要的便是两场战役——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淞沪会战和配合淞沪主战场的忻口会战,经过国军共同的努力,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主要战略目的基本实现。认为在战略上,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在战略层面上确实是有效抵御和消耗了日军,为中国抗日换取了先机的会战。
在战略层面上,现在回顾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无疑都是中国军队在付出战役惨烈牺牲后,抢得抗战先机的战略胜利。
断章取义,掐断抗战历史,选其局部,由此指责当年抗战重要战役不力不当,非常背离起码的军事逻辑。
而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最重要的一战便是徐州会战,这可以说是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如果说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中国军人以惨烈的战略、战术牺牲,换取了对日作战的宝贵先机,那么徐州会战暨台儿庄会战、徐州大撤退,则是彻底断绝了日军侵华主力由华北南下、西进,俯冲江淮、川陕的战略进攻计划。
这次大会战,华北和华中日军劳师远袭,既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主动,甚至兴致勃勃的日军在战役也丧失主动,损兵折将,两个主力甲种师团被痛殴,溃不成军。
以至于日寇都不得不哀叹:“实在是日俄战争以来,日本皇军最大之耻辱。”。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功破坏了日军华南军和华北军会师,以徐州向西作战的战略企图。
之后,徐州会战参战中国军队,还完成徐州大撤退,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战略和战役胜利。
最主要的是中国军队在大撤退中,再也不是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山东的溃逃;当然也不再是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会战后,撤军变成溃乱。
整个徐州大撤退,中国军队有条不紊,各行其道,相互掩护、配合——这出乎日军意外,也让很多为之牵心挂肚的高级将领们万分感怀,堪称为国军的一次新生。
可以说徐州会战和徐州大撤退,淬炼出一支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正因为如此,李国耀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改变这种有益的进化,他不想因为自己在南线挡住日军的几个主力师团而让国军高层以为自己有了和日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本钱。
所以李国耀决定按照战区长官部的命令后撤,他就是要让国军高层看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也相信在经历了徐州大撤退之后,国军必将像浴火的凤凰一样涅槃重生!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m.feisxs.com
飞速中文唯一官网:feibzw.com 备用域名:feisxs.com